刘渡舟讲 仲景脉法上篇辨脉法(十三)

网站介绍 1年前 (2023) ggt
1

【提要】 辨病愈的色脉特点。

【讲解】

“脉和”,阴阳同等,自和。未经用药,机体自动调整而和。

“大烦”,“大”,为热。“大烦”,因热致烦。

“目重”,有二说:①目肿。②重睑,睑为脾轮,双眼皮内之睑为重睑。

“睑内际黄”,黄为土色,双眼皮,即脾轮出现土色。为胃气不衰之兆。虽大热不退,其人因热致烦。但从脉色知阴阳平和,胃气恢复,为向愈之机。故 “为欲解也”。

【小结】 中医诊治疾病,见微知著,可辨知病之顺逆。

第四十九条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提要】 辨风邪在表,营卫不和的脉证和病机。

【讲解】 本条与太阳篇第12 条结合起来体会。

太阳篇第12 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本条脉浮数,知风邪伤卫,卫分有邪,卫强营弱。卫强,有邪,且邪气强。营弱即营虚,营的正气是虚的。风伤卫使营卫不和。营卫不相和,又为邪气所伤,此风邪伤卫,营阴不足。与太阳篇第12条的阳浮而阴弱的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一致,前后互为补充。本条重脉的论述:“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 本条对病机的论述:“风为热,虚为寒。”

太阳篇第12 条着重论述病机和病证,而脉是与病机联系起来说的。“阳浮而阴弱”,以脉论之。阳浮为寸口脉见浮,为阳脉,脉缓为阴脉。从病机上论之,“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卫强营弱也。前后互参,脉证病机就全面了。

第五十条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提要】 辨邪不为汗衰的重症。

邪气盛到无法控制的地步,邪盛则不为汗衰。

【讲解】

“脉浮而滑”,浮为在表,滑为邪实。知为在表,阳实之邪较盛。

“浮滑”“数疾”,风邪伤卫,卫受伤而失其度。
“发热汗出”,汗出当解。今邪气盛,卫气失度。汗出而邪不解。汗为心液,汗出邪不解,脉仍数疾,精气必脱。邪气又仍盛而无制,故曰不治。

【体会】 与太阳篇表证结合起来讨论。

太阳表证:有桂枝汤、麻黄汤发汗;有战汗(《辨脉法》第十九条);有不战而汗(《辨脉法》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条)。以上都能得解。

本条汗出,但邪不解,说明邪气太盛,不为汗衰,脉仍数疾,汗不能使发热之邪衰败。汗后不是身凉脉静,而是仍见数急。说明邪气太盛,精气将脱也。

第五十一条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乱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提要】 辨脏气涣散之证。

【讲解】 “伤寒咳逆上气” 之证,有兼水饮之小青龙汤证,有表不解兼肺气上逆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都为可治之证。以上两证,有表则脉浮,有饮则脉弦。

今见 “脉散乱”。散脉:“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濒湖脉学》)

“咳逆上气”,为肺病,肺失肃降、敛束之证。

“脉散乱”,说明脏气涣散,气脱而不抱团,不能摄纳固本。肺主宣发肃降。肾主纳气。肺肾之气涣散,脏气脱败。气无根而失肃降摄纳,无根之气上浮而见咳逆上气,故见无根之散脉。此为极危之死证。

【老师总结】 《辨脉法》篇小结
本篇主要论述了六个问题:

一、脉以阴阳为纲

二、脉以阴阳平和为贵

三、欲解之脉(举三个例子)

四、阴阳气绝的脉证,临床辨证要脉证合参

五、手足三部脉合参之法

六、三焦为病的变化和中焦脾胃的重要意义

一、脉以阴阳为纲
首先提出脉有阴阳:大、浮、数、动、滑为阳;沉、涩、弦、弱、微为阴。这是辨脉、平脉的入手之处。
阴脉阳脉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了脉的浮沉,脉的强弱,脉的寸尺部位,脉的至数,以及脉的各种形态。脉象应于指,有以上各方面的阴阳之分,临床当审之。

阴阳定脉性所属。脉的属性定下来后,便可根据阴阳的虚实、盛衰来推论病的变化。阴阳从、乘是阳来逼阴(阳盛威胁阴),还是阴来逼阳(阴盛来威胁阳)。

结合人体营卫的盛衰,气血的虚实,脏腑的变化,都可以阴阳来穷尽其变化。

二、脉以阴阳平和为贵
阴阳有盛有衰。偏盛偏衰则为病。阴阳平和则为健康无病。

病脉与平脉有关系。讲了病脉,讲一讲平脉,这是事属必然的。

平脉、平人之脉,即正常之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阴脉和阳脉是平等的。不论浮、沉,尺、寸,大、小都同等。病脉则不是寸脉大尺脉小,就是寸脉浮涩不同等。

2.时脉,四时平脉,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例如夏天阳气隆盛,故脉应之洪大,来盛去衰,上大下小似钩。时脉的意义,凡病得时脉和平脉,则预后好。如《辨脉法》第二十四条所说:“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因为人病而脉不病嘛!
三、欲解之脉(举三个例子)
1.脉由强变弱。如第四十六条,原脉阴阳俱紧,紧主寒气盛,导致吐泻。寒邪随吐泻之路而出,寒随吐利减。此时脉由紧变弱、变迟,由紧脉变迟脉。并且六七日后能食,为病欲解,邪去正安。由此推而广之,大而化之,可有无穷的指导意义。

2.脉来不衰,正气保持一定的优势。如第四十七条,病已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而不衰,三部脉都保持一定的力量。说明肺、脾、肾,上、下、中三焦的正气都充沛。故虽见病人因热而躁烦,口噤不能言的表现,但从脉可知此很有可能战汗而解,故必欲解也。

【体会】 过去不学《辨脉法》,现在学了之后是不是多了一个心眼?遇上棘手的病,摸一摸趺阳脉,把我们中医的诊察方法扩大之,不要老犯 “握手不及足” 的毛病。久而久之,习而成风,把我们祖传的宝贝捡起来。这是无价的宝贝,要捡回来,要恢复起来。

3.脉和,脉来平和。如第四十八条,证见睑内目黄,虽然病重,热烦,目黄,但脉来平和,胃气不衰,病欲解也。

以上三例要联系起来体会,去理解欲解之脉。

四、阴阳气绝的脉证,临床辨证要脉证合参
如第三十三条,脉浮而洪,脉象看不一定绝。但从症状上看,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不知痛痒。症状重,说明邪气太盛了,阳热太盛,正气衰败。这是因于邪气盛而绝的,又有因正气衰而绝的。要脉证合参。

五脏绝没有讲脉。因为绝为气血不相续,所以没有讲脉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1.脉象变化大,不一致。不可能用一两个脉来判定某脏之绝。不是一个脉象难以统一。

2.也可能是省略不说,总是有前提的。

命绝和五脏绝都是阴阳气血不相续。

五、手足三部脉合参之法
寸口脉以决五脏生死,肺朝百脉,脉会太渊。

趺阳脉以候脾胃之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气血营卫的变化,都与趺阳脉所主的脾胃有很大关系。桂枝汤在内调和脾胃气血,对外调和营卫,辛甘是入脾的。后天以营卫气血为阴阳。

太溪脉是少阴肾脉,候先天水火之阴阳,即真阴真阳。
人体后天以营卫气血为阴阳,先天以水火为阴阳。所以趺阳脉候营卫气血之阴阳,太溪脉候水火之阴阳。

这是古代遗产,我们要取古代之法以补现代脉法之所缺。

六、三焦为病的变化和中焦脾胃的重要意义
一般的规律是清邪中于上,浊邪中于下。二者都要影响三焦。

“太阳之为病” 与清邪中于上、邪气在上有相似之处,是古代的三焦分段诊视疾病的发展的方法,也有寒热,涉及营卫气血。因为涉及中焦脾胃之气,中焦是气机升降斡旋之枢。中焦不衰,营卫能通利,气血得以资生,病虽重而不能为害。所谓得谷者昌,绝谷者亡。如军中没有粮饷,则军心涣散,万众离散。若人体营卫气血无以化生,中焦失于斡旋,上下不调节,疾病就会加重。

三焦病候关键看中焦的思想,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很大。如李东垣所著之《脾胃论》,陈修园 “保胃气,存津液” 的思想的产生莫不源于此。

外感病、内伤病都要以脾胃为主,这是中医理论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临床上表里上下都有病时,预后的判定主要看脾胃,即后天的阴阳、营卫气血是关键。
伤寒也好,杂病也好,都贯穿一个思想:保胃气,存津液。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十枣汤中大枣之保胃气,大承气汤中用甘草,并在方后语中叮嘱得利,止后服。

大家复习时要带着这六个要点去复习,才能以纲带目,纲举目张。复习一遍、二遍、三遍,搞他个几十遍,就是自己的东西了。

版权声明:ggt 发表于 2023-01-08 15:19:56。
转载请注明:刘渡舟讲 仲景脉法上篇辨脉法(十三) | 我的学习信息记录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