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栋:厥阴法中蒙尘之宝珠---前胡方阵详解(三)

【前胡类方临证实践】
//////////////////////之前我们讲了仲景经方用前胡考、前胡药症、前胡与柴胡之异同,也给大家解析了一物前胡丸、前胡配伍与方阵。
接下来讲一个前胡汤的医案。医案里的患者是我市卫生系统一位领导的父亲,得的是食道癌。我们大家看怎么用前胡类方让患者得到好的治疗。因为西医很多专家已经确认食管癌已经转移了,放化疗和手术意义不大,没有必要让老人家受罪,而且老人已经接近八十岁,所以说能带病延年、改善症状就很不错了。
病史简要
许家栋:厥阴法中蒙尘之宝珠---前胡方阵详解(三)
患者主诉噎膈两个月,吞咽困难,经过诊断是食管癌。经来诊予以橘皮竹茹汤治疗后吞咽改善,可以顺利进食软食及少量肉汤。因近日每日饮用果汁导致下肢水肿,腹满难安。患者因为大便干燥,小便不顺畅而引用大量的果汁,导致了病情的变化。

 

那么我们学经方都知道,桂枝汤后面有一个禁忌: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所以说服用经方必须忌口,因为经方是靠什么起作用?是靠药物的四气五味起作用。

《汉书·艺文志》曰:经方者,本草木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以平。

它本来就是要本草的四气五味去对应人体的表里阴阳寒热,它是靠气味去治病的。所以说用经方的时候一定不要吃过寒、过热、过辛、气味比较特殊的食品,吃了肯定会有反应。

 

最常见的情况比如患者不听医嘱,吃了经方后还吃苹果,晚上会拉肚子,这个非常准。如果用时方的话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和反应,因为时方本身的气味就是过度杂乱,互相牵制力也比较强,一个方子十几二十味药,气味不单纯,所以你加几片苹果或者一些寒凉的东西它没有反应,因为中和了嘛。

而经方已经把阴阳调到最平衡的状态了,哪怕加一块苹果,它也会出现寒证水证,吃一点上火的东西会出现热证燥证。所以才说要忌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后面还有一句“诸汤皆仿此”,所有的经方都是这么干的。

 

刻诊
许家栋:厥阴法中蒙尘之宝珠---前胡方阵详解(三)
刻诊的时候是吞咽尚可,口干舌燥,口中无唾,近日因口燥渴便秘每日饮用大量果汁,导致腿肿腹肿腹满,食后腹胀难耐,坐卧不安,纳呆。大便五六日一行,干燥。溲急溲频溲不利,夜尿四五行,自述饮用果汁小便尚畅。这个提示我们哪怕用一个东西能缓解某一种症状,不代表它正确,就像临床验方,有效不代表它就是正确的。 

有效只是针对的其中某种病机而已,而经方追求的是全部地涉解病机,让里邪出表,阴病转阳,病乃自愈。那这个患者因为果汁具有寒凉滋润清热的作用,所以可以对治燥热的症状,吃了会舒服一些,但是会加重饮证,所以会导致脚气病的发作。

 

这就是真正的脚气,从下肢上冲于少腹麻木不仁,从下肢肿到小肚子,那如果再攻冲到心下这个病就没解了。

许家栋:厥阴法中蒙尘之宝珠---前胡方阵详解(三)
然后表上还有恶寒,无汗,胸痛,右侧腰背痛卧时更甚,眠差。下睑淡白,下肢按肿甲错血络浮露,按腹微满,扪手冷,脉浮弦滑,舌淡红质厚苔白厚腻。
辨证处方
许家栋:厥阴法中蒙尘之宝珠---前胡方阵详解(三)
六病辨证是厥阴病,类厥阴。病机分析:表束·表寒·伤营;

太阴里虚·水饮·伤血·血少;

阳明里热·里结·里燥·外燥。

我们前面讲过了,有表有虚,有伤血,有饮,有热有燥,这是一个复合病机,所以我们用了萸黄前胡汤原方原量。

这个患者所急所苦是腹满、腿肿,这是一个表里合病。表位有表寒不解、废水的停聚,里位在太阴层面有里虚和水饮 导致的纳呆、小便频数,以及津虚血弱不能濡养导致的下睑淡白、下肢甲错;阳明层面有里热、里燥、里结,导致口舌干燥、腹满、便秘。

因此这是一个类厥阴本病,以水证为所急所苦,而兼有火证、血证。类厥阴层面,表里同病而以水证为所急所苦,由于胃气和津血的亏虚以及阳明的燥烦满实大便难,即不能用麻黄苦泄更伤津液,又不能用黄芪甘温抱薪救火,因此选用前胡方阵。

而前胡方阵中,由于不能用桂枝阳旦法助火伤津,故排除了前胡建中汤的前胡配阳旦法则,以及竹叶前胡汤的前胡配阴阳二旦合法,而只能选择前胡配阴旦法从里从阴而解——主要就是大、小前胡汤及萸黄前胡汤。此三方中,更能照顾津血的就是萸黄前胡汤。

萸黄前胡汤中,表寒表饮,以前胡的辛散温养,配生姜、杏仁解表化饮,防风祛风润燥。太阴层面的胃气和津血亏虚,以生姜甘草汤方干补中制下,吴茱萸汤方干散寒化饮,小半夏汤方干降支饮之冲逆,麦门冬汤方干补津而化饮,配当归养血润燥;阳明层面,以大黄、黄芩清泻实火,配麦门冬润燥除结。

方证:萸黄前胡汤

前  胡24 黄 芩9  旱半夏12 人参12

炙甘草12 生 姜24 大  枣24 大黄6

防风6 杏仁18 吴茱萸6 麦冬48 当归12

二诊
许家栋:厥阴法中蒙尘之宝珠---前胡方阵详解(三)
二诊效果非常好,腿肿腹肿基本消失,非常快,小便已畅,腰背及胸痛已减。吞咽症状进步明显,已无明显阻碍感,可以进普食,这个比前面的橘皮竹茹汤效果还好,之前是进食流食软食,近日饭量增加明显,因为可以扶益里虚嘛。口干口苦已减,喜饮饮温,说明水热去掉后,胃虚的层面浮现出来了,他不喜欢喝冷果汁了,喜欢喝温水了。大便三日一行,质量可以,没有特别干燥。

恶寒大减,喜眠多眠,醒后身累,这些是身体虚弱的一些反应,这些不必强求,毕竟是高龄癌症晚期患者。

许家栋:厥阴法中蒙尘之宝珠---前胡方阵详解(三)
下睑是淡白,下肢甲错血络浮露,按腹软,扪手冷,脉浮弦细,舌淡红质厚苔白润。原方续进,巩固疗效,以期带病延年。现在小半年过去了,患者的情况越来越好。

案例二 寒热杂错咳嗽案析萸黄前胡汤

初诊病案

女,60岁

—   主诉   —

咳嗽反复一月余。

—   现病史   —

咳嗽时作,阵发性呛咳剧烈,咽中痰滞难咯,稍有痰、色白量少,无鼻塞,稍有流涕,无咳引胸痛,无咽痛,咽干较明显,口干稍有,饮可,左侧头部滞塞隐痛发胀,口苦,纳欠佳,腹无痛胀,大便溏、日2-3行,有时夹杂不消化菜叶,小便时清时黄、排尿无力、劳累后频急、无夜尿,身凉恶寒、遇冷则身寒慄,手足凉。脉浮细稍弦滑。舌偏红,苔薄黄腻少津。下睑淡白半淡红。扪手温,腹(-)。

许家栋:厥阴法中蒙尘之宝珠---前胡方阵详解(三)
病案分析

患者主诉是咳嗽,而且是剧烈的呛咳,这是一种上逆。

上逆一般有两大类原因,一是表邪束迫引起里气的上逆,第二是上焦阳气不足和中焦里虚寒引起下焦水饮的上逆。

患者有头痛滞塞发胀,身上寒栗,是典型的表证,首先这是有表证。然后又有手脚发凉,身凉,这个表证是已经进入了少阴表的层面,我们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所以,这个情况,首先少阴表证的层面。

少阴的层面其实有很多,因为她有里虚寒,下焦真火不足引起的,但是这个病人脉细,眼睑淡白,这是血气不足,所以这种虚寒是一种营血的虚寒。

患者有口苦咽干,口苦咽干我们知道是有火,但是火有虚实之分,她是舌红黄腻苔,浮弦滑脉,所以是实火,而不是津虚液少引起的虚火。

然后胃口不好,大便稀溏,一天几次,再加上小便的无力频急,这是胃虚有寒引起的下焦水饮,所以这是胃气弱。

那么我们综合来看,太阴虚寒,阳明实火,少阴表阴,所以这其实是厥阴病,厥阴病兼表。

知识点复习
许家栋:厥阴法中蒙尘之宝珠---前胡方阵详解(三)
许家栋:厥阴法中蒙尘之宝珠---前胡方阵详解(三)

厥阴病是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之偏于阴者。

许家栋:厥阴法中蒙尘之宝珠---前胡方阵详解(三)
许家栋:厥阴法中蒙尘之宝珠---前胡方阵详解(三)

类厥阴病本身还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层面:

浅层——只是一组表里虚实寒热杂错的症候群

深层——出现相对的阴阳不通或(和)不足或营血不通或(和)不足的病机 。

— 方药  

萸黄前胡汤7剂

前胡24,黄芩6,大黄6,吴萸6,防风6,杏仁18,旱半夏12,麦冬48,党参4,北沙参4,生晒参4,当归12,生姜24,大枣24,炒甘草12

许家栋:厥阴法中蒙尘之宝珠---前胡方阵详解(三)
方药解析

经典经方体系里面,厥阴表证的主药是前胡。

为什么不是柴胡?

其实前胡跟柴胡作用相近,但是柴胡推陈致新的功效更强一些,前胡是发而兼补的一种功效。所以我当时首先想到的是前胡法度,前胡法度其实在经方里面是遗失的,在伤寒论里面是遗失的。

但是大家可能也都熟悉了我们经常用的几张方子,竹叶前胡汤,萸黄前胡汤。但是这个人由于她的津虚液少和胃气虚弱比较明显,所以其实我没用竹叶前胡汤的桂枝来攻表,我选的就是萸黄前胡汤。而且我选定这个方子之前,最先想到的是温经汤,但是由于她的实火更重,那么比温经汤清泄实火功效更好的就是萸黄前胡汤。

温经汤太过于温补温发,但是它清泄的力量不强,当时唯一让我犹豫的是患者大便稀溏,因为萸黄前胡汤里面有大黄,她虽然说胃气虚弱,但是萸黄前胡汤补益胃气津血的功效还是比较强,所以我后来想了想还是用这张方子。

类厥阴表要用前胡来解,由于少阴营血虚寒 ,最常用的是当归和吴茱萸,像温经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都是营血虚寒选用的药对。然后胃口不好,大便稀溏,小便不利,尿频尿急,都是胃气虚伴有水饮上逆。那么胃气胃津亏虚兼有水饮上逆,最常用的方子叫生姜甘草汤,就是生姜甘草,人参和大枣,这是广泛存在于经方里面的一个最基本的结构。

所以选的时候将这几个元素配起来,就是萸黄前胡汤。患者反馈当晚回去咳嗽就减轻很多。

参考资料:《仲景经方学术源流及临床辨治特点》
许家栋:厥阴法中蒙尘之宝珠---前胡方阵详解(三)
经方,从经验之方圆融到经典之方
《汉书·艺文志》记载了经方医学的特色,即“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也是经方理论的基础法则——以本草药石的寒热温凉对应人体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达到阴阳自和必自愈的目的。下面我们解读一下在仲景之前的经方体系以及其流传过程,为什么现在研究经方必读仲景,而不是《艺文志》所记载的经方十一家。

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记载:“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唐代甘伯宗《名医录》记载:“张仲景,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可见张仲景经方是有源流的,其源流就是《汤液经法》和《神农本草经》,其授业恩师就是同郡的张伯祖先生。

为什么张仲景能在《汤液经方》的基础上超越其老师,有什么独到的心法,独到的体系,我们稍有再做分析。

《汉书·艺文志》所载经方十一家,如:《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五藏伤中十一病方》、《客疾五藏狂颠病方》、《金疮疭瘛方》、《妇女婴儿方》、《神农黄帝食禁》等,都是汉代以前流传的经方体系。通过书名我们可以推测,这些书所记载,多是以方对病、以药对症来治疗,而非辨证论治的。那么这种方的临床可重复性比较低,疗效很难稳定,因此仲景经方之后,后世医家均不去学习研究上述古经方医书。

而经方十一家中,只有《汤液经法》称为“法”,是有法度有规律有辨证体系在内的。

陶弘景对此流传演变的过程有着相关记载:“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这段话说明,整个汉代流行的学术思潮是做空《汤液经法》,各位医家在学习《汤液经法》时,各有不同的发挥和临床实践,把《汤液经法》的理法、方剂依自己的体系进行整合,因此说“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但是不离于经方理法,“仍方圆于规矩也”。

今天,范将军、华佗、支法师等医家的方剂还能在《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典籍中看到一二。

陶弘景后面继续记载:“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四)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 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这提示医圣张仲景的理法体系,其独特之处是在《汤液经法》阴阳二旦方和四神方的基础上拓展而来。当然我们今天看到《辅行诀》记载的六神汤,其中勾陈汤和腾蛇汤是张大昌先生自己的心得发挥。而在《伤寒》《金匮》的体系中,我们能读到的就是二旦和四神法度。

小结
仲景经方理法正是在《汤液经法》二旦、四神等法的基础上论广而来,使得经方一脉,从《艺文志》记载的经验之方升华成为经方经典之方,成为后世学习经方的必修。
许家栋:厥阴法中蒙尘之宝珠---前胡方阵详解(三)
确立三阴三阳辨治体系
刚刚我们说到,张仲景受学于同郡张伯祖,学习的是《汤液经法》体系。然而在《伤寒论》序言中,张仲景却对扁鹊医术表达出钦佩。这让我们重新审视扁鹊先生的医学体系,为何能让仲景如此倾心。
扁鹊医学理念可在相关文献中略见一斑,我们发现,扁鹊医学最具特色的即表里观。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即扁鹊表里观认为,疾病在肌肤腠理表位的,汤熨之法即可治疗。疾病进一步深入至血脉,则需要针石治疗。而若疾病深入肠胃脏腑,则需要汤药治疗,“酒醪”即汤液的代名词。如果疾病深入骨髓,则是死证。

这种病分表里、治法迥异、表轻里重、里深易死的思想正是张仲景经方表里立论的来源,我们在《伤寒》《金匮》中读到众多的死证,正是扁鹊表里观的体现。

扁鹊表里观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案例,即扁鹊救虢国太子尸厥病,以“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旬而复故。”非常好地运用了汤熨和针石的方法去解表,把表位血脉肌腠的邪气发散后,尸厥病就好了。这既是体现扁鹊表里观的案例,也是经方解表可以开窍醒神治疗尸厥昏迷的案例。

因此,我们看《伤寒论》的序言,开篇时仲景就表达了对扁鹊的崇敬之心:“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仲景正是在扁鹊的表里观之中发展出了经方的理论。

同时张仲景在继承扁鹊表里观的基础上,探讨阴阳表里二分的局限性,有些病机无法用扁鹊阴阳表里观去认识。如《伤寒论》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本条所论述的症状十分复杂,表里寒热阴阳错杂。按照阴阳二分法,微恶寒手足冷为阴之表证;头汗出为阳之表证;心下满,口不欲食,脉细为阴之里证;大便硬,脉沉紧为阳之表。这就形成了表上有阴阳错杂,里也有阴阳错杂,这在阴阳二分法下是无法圆满解释的。

许家栋:厥阴法中蒙尘之宝珠---前胡方阵详解(三)
而在仲景三阴三阳体系下:本条病机是因为在半证的状态下,血弱气尽,腠理开,阳气津液衰弱,不能温煦、濡养、敷布,产生一组有表有里有寒有热的症候群。阳微结即阳气津液衰弱而结滞,也即血弱气尽的代名词。阴阳三分法很好地解决了“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这种矛盾,病位在“半”,有半表半里、半虚半实、半寒半热,这种“半”证的提出,非常好的解释了临床一些寒热表里错杂的病症。在设立法度的同时,张仲景以小柴胡汤对治148条所述“半”证。

以生姜的辛温发散、柴胡的推陈致新发散太阳表邪,用黄芩苦寒清热与柴胡对治阳明热结,用生姜的辛温发散及生姜甘草汤来温散少阴表邪,用半夏温化降饮及生姜甘草汤温化太阴淡饮。以柴胡和解表里、推陈致新配生姜甘草汤、黄芩汤可以达到保胃气、存津液的作用,从而成为三阴三阳的半病之方。

小结

阴阳三分法是在扁鹊阴阳二分法上的进步,形成确立三阴三阳六经辨证体系。

阳之表病:太阳阳之里病:阳明阳之半病:少阳

阴之表病:少阴

阴之里病:太阴

阴之半病:厥阴

许家栋:厥阴法中蒙尘之宝珠---前胡方阵详解(三)
许家栋:厥阴法中蒙尘之宝珠---前胡方阵详解(三)
贯穿发病、病传、病解过程
一、倡导六病中风
仲景经方体系在继承发扬扁鹊表里观的基础上,有个特点就是首辨表里,尤重表证因为表正是邪气的来路,愈病就要让邪气出表,给邪气出路,就是给患者生路。张仲景对表证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确立了中风、伤寒为主的表证不同治法。寒性凝滞收引,羁绊百骸而困表,因此只有表证的太阳、少阴有伤寒。而风性开泄善行,洞开腠理而入里,因此六经皆有中风。

凡仲景言中风者,均是里病兼表,而以表位为所急所苦,这就是中风的内涵,因此六病均有中风,不但有表证,还有很多里病也是中风范畴。

中风有表证中风和里证中风之别。表证之中风是以表位为所急所苦,同时夹杂里病。如《伤寒论》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证表病,而营弱是里证,因此桂枝汤是表里同病,不能麻黄发表,以桂枝汤治疗,其中有芍药甘草汤、半个生姜甘草汤补益津液,虽然以表证为所急所苦,但是里位已有不和。里证中风是以里病为主,而兼有表邪,以表证为所急所苦。如189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阳明中风有口苦咽干腹满的阳明病症候群,同时有发热恶寒脉紧的表证症候群,即有里病,但以表病为所急所苦。阳明中风以白虎类辛寒法治之。太阳中风、太阴中风、阳明中风、少阳中风、厥阴中风、少阴中风均在仲景原文中有明确指出,因此六经皆有中风,六经皆有表病。前人所认为“三阳为表,三阴为里”的观点,以及认为太阴病就是单纯的里虚寒证,都是值得商榷的。

许家栋:厥阴法中蒙尘之宝珠---前胡方阵详解(三)
小结仲景的学术特点就是以中风为中心思想贯穿表里,重视表里观,以中风体现里病之表。
二、中风、伤寒治法迥异
伤寒是人体津液绝对有余而充滞在表,属于卫强。中风是人体津液相对有余而不足而充滞在表,属于卫缓。如《金匮要略》“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卫缓即卫气卫阳在表上不足而充滞的状态,此即中风。因此在治疗层面,伤寒是泄津液而解表,以麻黄为代表,麻黄辛温能发汗解表,苦能泄津液。

而中风是补津液而解表,以桂枝汤辛甘温法为代表,辛温可以解表,甘温可以补益津血。

三、以中风揭示里邪出表、阴病转阳之愈病规律
中风病除了解决里病兼表的问题,同时还揭示了六病痊愈的规律。仲景表里体系源于扁鹊,扁鹊医学体系认为邪气由表入里,层层深入。因此病愈即相反的过程,里邪出表是病愈机转。如《伤寒论·辨脉法》: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即阴病见阳脉说明疾病转愈而恢复,而阳病见阴脉,是病情加重。又如仲景对三阴中风的论述。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均为阴病阴脉而逐渐出现阳脉浮脉而愈。

因此仲景六病痊愈的规律总结起来即:里邪出表,阴病转阳。这种规律也在仲景的原文中是有所体现的。

里邪出表法
▲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俛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
“洪则为气”“气强则为水”,提示本条是水气病,身体洪肿。此为太阴病风邪入里,产生水邪导致,是邪气的深入。而痊愈之法就是“汗出”,出汗后浮肿消退而“身体为痒”,这是水邪退而风邪为主,属于里病出表的范畴,因此疾病向愈。这种情况临床非常常见,如类风湿性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身体瘙痒,然后疾病大为好转的现象,大家可以在临床中观察这种规律。
再如黄疸病,黄疸病是黄汗的病传,而黄汗是太阴中风的范畴,因此黄疸病也是太阴中风的表病入里范畴。《金匮要略》云: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黄疸是由于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便不利,水热郁结在里形成,因此利小便是黄疸的常用治法,如茵陈蒿汤。但是仲景在这个条文指出,若黄疸出现浮脉,无论小便是否不利,不应单纯去利小便,而应使用汗法治疗。

因为黄疸病的基础是黄汗,黄汗的基础是邪风,邪风的基础是外邪入中。因此在黄疸病的治疗中,出现了浮脉,出现了表证,就需要以中风的法度,以汗解之。这就是里病出表的例证。

▲再如太阴血痹,《金匮要略》云: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血痹病,是养尊处优之人,“骨弱肌肤盛”,即里弱而表盛,在出汗的时候受风邪侵袭,又经常躺卧而不活动,出现血痹病。其脉象涩、微都是阴脉,是津血不足。表有风邪故寸口、关上小紧。这就形成津血虚又有邪气入中的血痹病。其治法是针引阳气,引导阳气至表而发越邪气,令脉和紧去则愈。此亦为里邪出表的治法,在临床中也经常使用,如一些肢体疼痛、痹着的患者,我们在患者上焦肩背部,通过针灸、刺络、拔罐、放血等疗法,可以让患者很快得到缓解甚至治愈。

阴病转阳法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33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341)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342)

以上条文均提示,在属于里病虚病寒病的厥证,出现发热转热转阳的现象时,就会出现下利自止,此即阴病转阳而愈。而不出现转热转阳的时候,就病进不愈。

再如: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360)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361)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366)

以上条文提示,属于里病虚病寒病的下利病,在出现转热转阳的“微热而渴”“微热汗出”“面少赤”的时候,即为疾病痊愈的佳兆。

许家栋:厥阴法中蒙尘之宝珠---前胡方阵详解(三)
综上所述,我们总结仲景伤寒经方体系,是在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观念下,方源汤液,法出扁鹊,把阴阳的二分法升华成为三阴三阳辨治体系,首辨表里,尤重表证,遵循里邪出表阴病转阳的施治规律的医学学术!这种学术是光耀千秋的,是值得我们去研究、践行的。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ggt 发表于 2023-09-09 20:24:22。
转载请注明:许家栋:厥阴法中蒙尘之宝珠---前胡方阵详解(三) | 我的学习信息记录

1 条评论

  • dg
    dg Vip1

    dsf评论下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