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迟”,未必解,为什么?差迟,无阳也。
“不能作汗”,“身必痒”,“脉浮而迟”,浮邪在表。迟,正气不足。无阳不能作汗,不能战汗,邪气出不去。邪气在表不出,故身必发痒。此阳气怫郁,小邪不解。正如论中太阳篇23 条:“以其不得小汗出” 而逐邪,“故身必痒”。
【体会】 论中表不解的特点:①疼痛,周身疼痛,往往带有寒邪;②身痒,表邪不解,与疼痛不一样。前者是邪气在表,寒邪在表。此为小邪,邪气不甚,而且多为邪有点化热之趋。寒邪化热,阳气怫郁,此为小邪。与太阳篇三个小汗法结合起来学习。
“无阳” 解:
论中太阳篇27 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153 条:“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这条的无阳,一般注家都当作阳虚解,认为是阳虚不能作汗。章南(虚谷)把 “无阳” 理解为倒装句,也解释为阳虚。
我的意见,这条解释为 “阳虚” 不合情理。若为阳虚,是虚弱之证。而两条都曰为太阳病,27 条之 “脉微弱”,指脉浮弱,迟弱。另外从本条脉浮迟,面赤、身痒等,也不是阳虚之征。从全面行文的意思看,本条之 “无阳” 意思是没有表实的寒证了。
仲景冠以阴阳,多代表表里、寒热、虚实。此处为风寒侵袭,脉浮而迟,外无表实之寒证。“热多寒少”,意味着太阳寒邪渐次发热了。所以迟则无阳,无表实之寒证了。“阳”,为表之代名词,寒邪已随着人体的变化而变化。
【小结】 太阳病,表寒化热有两种途径。
1.第27 条桂枝二越婢一汤,以方测证。方中用石膏,辛凉泄热之品,说明里有邪热,外无宣泄之路,风寒之邪仍束于表而未解,具大青龙汤表寒里热证之意。意味着此方不但能发越阳热,而且因桂枝麻黄而有解表的作用。为什么不用桂枝汤、麻黄汤发汗呢?因为 “无阳” 已经不是伤寒表实证了。表寒实证没有了,所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此郁热不多,若热邪郁于里较多,出现不汗出而烦躁之证,则用大青龙汤。本条(27 条)加石膏就是解决表寒化热的问题。已经不是表实的寒证,无阳了。
2.本条(《辨脉法》第四十三条),寒邪化热,阳气怫郁,所以病 “差迟”。病未必得解,是因为 “无阳”,不是表寒实证了。“无阳” 概括了 “脉浮迟” 的来路,是由浮紧脉变来。无阳是相对原来的表寒实证而言的。
陈修园亦是此观点:“论中‘无阳’二字,言阳气陷于阴中。即无表阳之证,不可发其表汗,故用越婢汤。方中石膏质重而沉,带同麻黄之勇,直入于里阴之中;还同桂枝汤,复出于肌表而愈。”
也有解释为表邪微,正气已虚的正虚邪实证,但也不太通顺。
第四十四条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逐,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弧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提要】
1.辨清邪中上,浊邪中下的脉证。
2.邪气伤人后,走窜表里上下,特别引起中焦脾胃功能失常而造成病情恶化。
三焦为病,关键的是中焦,因脾胃为后天之本,病深及中焦病就会恶化。说明脾胃的盛衰对疾病的发展、病势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脾胃功能好,抗病能力强,病可向愈。反之,脾胃功能不好,抗病能力不强,疾病就会趋向恶化。
【讲解】
1. 字释
“上焦怫郁”,上焦气机不通畅。
“口烂食断”,“口烂”,口腔溃烂,“食”,蚀也,断牙龈。口腔溃烂侵蚀到牙龈,牙龈也烂了。
“嗢”,声音混浊,难出,声音重。
“湫痛”,湫,凝结、冷凉。冷痛为湫痛。
本条大多四字一句之四字真言,为仲景四言举要之体例。
2. 通讲
(1)邪气伤人,各从其类。
“寸口阴阳俱紧”,寸口脉,寸脉尺脉都紧。寸脉紧,清邪中于上;尺脉紧,浊邪中于下。
“清邪中于上焦”,“清邪”,雾露样轻清之邪,属阳,上焦属阳。清净属阳之邪中于上。
“浊邪中于下焦”,“浊邪”,水湿等重浊之邪,属阴,下焦属阴。重浊属阴之邪中于下。
为什么清邪中上,浊邪中下呢?水流湿,火就燥,各从其性。以类相通,一拍即合,以从其类。所以邪之伤人,有各从其类的特点。
(2)三焦病变,关键在中焦。
上焦受邪,上焦部位为阳经部位。出现了 “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 等太阳经的病候。此时邪气所伤,表气虚弱,里气不守。正不胜邪,则致邪气乘虚入里。疾病是变化发展的。病由表入里,若阴邪内盛,则出现心中寒 “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即大小便失禁)等阴盛阳虚之证。
病情的演变有规律性:①阳病上行极而下。阳病,即清邪中于上之病,清邪中上,到一定的极点也会往下发展。②阴病下行极而上。阴病,即浊邪中于下,到一定的极点时也会向上往上发展。这是病邪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