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讲 仲景脉法上篇辨脉法(六)

学习资料 2年前 (2023) ggt
0

(1)做到心中有数,明白战汗是正邪相争,正气祛邪的一个前奏。所以,可避免一见战,因不明就里而内心慌张,而是知道战后发热汗出病就好了。

(2)若不知此理,为其战所惑,或误作疟疾等其他病候来治疗,则坏矣!知此理可安抚病人,病人胆壮有底,利于正气的调动以祛邪。若病人内心慌乱,心气散乱、虚怯,则抗邪无力,不利于战汗欲解之机。

(3)通过战汗中出现的各种具体情况,可判断预后,了解预后之好坏。

(4)对战汗了解后,才能正确处理战汗,不会发生误治、失治。

2.战汗原因——“此为本虚”,共有三。

(1)正气有力,能够祛邪外出,才能发生战汗。病为外感病,外感热病,邪留体内日久不解,正气伤,但还有力以抗邪,正不为邪衰,构成了这种正邪力量对峙的局面,双方相持不下。

若伏邪有衰退之机和溃乱之机,此时,正气能压倒邪气,正气奋而驱之,可造成战汗。

战汗有三个要求:①能战。②能汗。③病能解。

若战而不汗,有再战甚至三战的。
病邪解除的标志:脉静、身凉、神清、气爽。若汗后脉不静,仍数急,热不退,仍发烧,知病没好。要做到心中有数,判断正气是否能祛邪外出。

(2)正气虚,难以祛邪。如本条这种情况。

正气胜邪而战汗。本条因本虚,但仍能汗。怎么区别?正不虚者,邪不一定在表,邪气可能深入。但正不虚,仍能祛邪,从里向外祛邪,以汗的形式将邪轰出。正气虚者,邪在表时就发生战汗。

(3)正气得药力之助,病人正气聚,作战汗,病解。

我曾在河南治一病人。证见身体浮肿,尿少,咳嗽,胸闷,略投杏仁、枇杷叶、通草等宣肺利三焦之品。药后病人欲大便,如厕。于厕便时即战,战而汗,病就好了。

曾在大连治一产后妇。时六月天,屋内仍因要避风而关门窗,厚衣被。病人发热,口渴,脉洪大,舌红少津,苔黄厚而干。延余诊之。令开窗去帷,闻言渴甚。令取井中凉水饮之,不久,战约一刻钟,即汗出而热解。

这个病人年轻,阳气本盛。得冷水,阳加于阴,可得汗。故战汗而热解。

有时病人战而无汗,益因缺乏汗源,正虚矣。投以羊肉等有情之品,得汗而解。

3.战汗时的辨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战而愈:战时脉沉伏不起,战栗时觉冷,心头透心凉。待发热欲汗时,正气宣畅后,脉就起来了,脉浮而缓。邪气出表脉浮。正气和调了,脉缓,热退,神清气爽,能食。

(2)战汗不愈:若战汗后四肢麻木不仁,热退后神志仍不清,气粗气喘,纳呆脘痞,则预后不良。

(3)战汗后坏变:战汗后或突然发痉,两目直视。为正气涣散,邪气增强,预后不良。

(4)战而不汗:战时心凉,战后不见发热和汗出。看不见正气的增长和恢复。正气不能祛邪。虽不为死证,但亦不好。宜用六味回阳饮、人参附子汤等赶快回阳,尚可治。

(5)神志表现:战时精神明了,不昏愦。若出现神智昏冒则不好。

若见战而不汗,则当抓紧辨证,找出汗不出的原因,或助汗以阴,或助汗以阳。吴又可《温疫论》中,有一而再、再而三战汗的情况论述,希望大家要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类 不战汗,而汗出解者。(二十条~二十二条)

第二十条,“脉浮而数”,此处 “数” 为紧之谓。关键是 “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只汗出,不发战。因为本气不虚,不具备战汗的原因,用不着动员,汗就可以出。

汗解有以下四种情况:
刘渡舟讲 仲景脉法上篇辨脉法(六)

第二十一条,“不战,汗出而解”。为什么不战?因为 “脉大而浮数”,表示正气有余,故不战,可自汗而解。脉浮,邪气在表。脉不但不芤而且数,阳气有余,正气充沛。

第二十二条,“不战,不汗出而解”。为什么不战,不汗能解?因为 “脉自微”,脉微原因:

1.曾经汗、吐、下津伤。汗源匮乏,故不能作汗。

2.邪气亦因汗、吐、下而削弱。

形成 “正伤邪微” 的局面。待休息等措施后,到了阴阳能自和的时候,病就好了。此时阴阳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达到相对的平衡。“脉微”,说明了机体功能状态的平衡点下移。

阴阳自和是有条件的。

第二十三条,伤寒三日,若邪盛则病邪当向里传。但见 “脉浮数”,浮,病在表。“而微”,邪气衰了。因此出现了 “身凉和”。到了夜半子时,阳气生时,阴尽阳生,阳气恢复,阴邪退却。表之寒邪,随之而解。在病解之前,还有一些表现:能食,大汗出。“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汗出正气伤,邪亦微,故脉现微象。

诸注家认为 “必” 是追述之辞,追述汗出之前的表现。

第二十四条,阴阳自和之机,在脉上的表现。

前述第十六条讲脉平,表现出阴阳同等,未曰人有病。本条论述,人病脉不病,脉病合参时以脉为主。从脉象上已反映了体内阴阳的和平。因此虽然已有较重的病,也有病愈之机。从病的发展言之,病一定当愈。所以本条并不与十六条相同、重复。

临证时看问题,要看两面。若人不病,没有出现症状,能食能喝,但脉病,脉已出现了阴阳失衡的表现。此时要以脉为主,治疗未出现证象的病。

时脉,脉与四时相应,应时而至的脉。这是中医脉法的特点:人与四时相应,集中表现在脉象的变化上。四时脉,概括起来讲是春弦、夏钩(洪)、秋毛(浮)、冬石(沉)。

弦脉,状如弓弦,按之不移。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钩脉,钩子上面大,下面小。夏天阳气盛于外,脉来盛去衰。
秋毛,毛较轻浮,故毛脉为轻浮之脉。

冬石,石头较沉重,故石脉为沉脉。

现在很多人不讲脉,把中医的宝贵之处给丢了。我们现在起快往回捡。

天地阴阳,四时之脉,人人皆应之。

【临床】 我曾在苏州胡同事医,医治一个十条胡同的童娃,痨病病人,患者消瘦,面色苍白,阳痨。诊及脉细数,此形尽时,为危脉,阴脱也。家人问其死期。此阴虚火旺之人,得肾水之济可活。若至夏日则火上加火,危矣。我言其不过5 月份死,果未过端午就死了,未活过夏天。

所以掌握四时之脉,是很重要的。

赵本将成无己注文 “立夏” 后列入正文:“三部脉均等,即正气已和,虽有余邪,何害之有。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讲解】 从 “立夏得洪脉” 到 “四时仿此”。举洪脉为例,论四时脉。

版权声明:ggt 发表于 2023-01-08 14:51:11。
转载请注明:刘渡舟讲 仲景脉法上篇辨脉法(六) | 我的学习信息记录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