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得其时脉,洪大脉。表示正气旺盛得时,得时脉为顺,预后好。甚至可以得到不药而病愈之效。
洪大脉,阳气有余,夏天见之。因为夏日阳盛,所以是符合本位的,是其本位之脉。若病外感,证见身疼。“疼”,凡身体的病曰“痛”,凡四肢的病曰 “疼”。证见 “身体苦疼重者”,言其身体酸重,四肢疼而令病人不舒服,苦。苦疼重,因疼重而苦。此为表不解,营卫不和。治宜发汗解表,“须发其汗”。第二天,身不重,四肢不疼了,即没有等到用发汗的药就自己好了。病人自己连绵出汗,此为自汗而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病人在立夏得其时脉。
脉洪大,脉幅度大,反映了人身阴阳气机与四时相应,正常人体能自动地和气候的阴阳消长,采取同步活动。故正气强能自汗出而愈,达到一种新的阴阳平衡。此时人体法天、法地、法阴阳,很规律。阴阳很有节律,邪气奈何不得。
如果夏天脉不浮而反沉,就不叫四时本位。夏日见沉就不好了,为逆。顺其四时者为顺。
以上说明两个问题。
1.人病脉不病,脉没有出现阴阳不和之象。
2.得了四时本位之脉,是顺天法时,阴阳相应。虽有寒热诸证,但因正气强,能祛邪外出。
将第二十四条与第二十五条合起来看。
第二十五条精神重点:阴得阳,阳得阴,阴阳相得病得解。
【讲解】 人病不是发于阳,就是发于阴。“假令” 举例而言,“夜半得病”,阴病。阴病制阳,若得阳助,到次日日中得天阳之助,可达到阴阳自和而病愈。反之亦然。本条既是确定疾病,辨病的纲领,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纲领。
至于举例,倒不一定是仅仅是在举例来说明其理论。要体会其精神,不要死于句下。
启玄子王冰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病治阴,故当壮水之主以治阳;阴病治阳,阳不足得补火。
我在读本条时,很有心得体会,将其推广到了中医的各方面,起指导作用。阴阳关系要调和,病就好了。这一观点对辨证都很有指导意义。
第二十六条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第二十七条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第二十八条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提要】 论脉的四大常规:表、里、寒、热。
【讲解】 作为一个中医来讲,分析疾病的表里寒热是最基本的。张仲景用的是包括了寸、关、尺的寸口脉法,来辨表里寒热之证。
下面讲讲手足脉法。后汉时,按脉的常规和基本要求是:寸口脉法、趺阳脉法、太溪脉法。三脉都要用。三者为太阴之脉、阳明之脉和少阴之脉,又叫 “手足脉法”。故仲景在序中批评别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少阴脉如经”,就是说不要只看到寸口、趺阳,而忘了少阴太溪脉。
第二十六条,“寸口脉浮”,邪在表,表有邪。人身营卫气血抗邪于表,故脉见浮,邪气未入里,邪仍在表。
得病的原因很多,但由表入里的外来之邪占很大比重。能知邪在表,则可汗而发之。表邪一解,表邪就不传经了,故含有治未病之意。经曰:“善治者治皮毛。” 如此可事半功倍,既有治疗意义,又有预防意义。
“沉为在里”,邪气在内,在里。表里定位。
“数为在腑”,数为阳脉。腑为阳,阳热之邪在于腑。此为常规,六腑都有热病。
“迟为在脏”,迟为阴脉,脏为阴。寒凉之邪在于脏,此亦为常规,五脏都有寒证。
但常中有变,腑病亦可见沉脉,脏病亦可见浮脉。
辨表里、寒热、脏腑,这是中医切脉的最基本要求。临证时要带着这个观点去切脉,去切脉的浮、沉、迟、数。这种切脉的四大常规是对医生的基本要求。
“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意思要接下文,在哪一脏呢?下面接着讲述趺阳脉候脾阳,太溪脉候肝肾。
诸注家认为,五脏之病主要在脾、肾。因此 “脉迟在脏” 举这两脏为例。
第二十七条,“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
“如经” 即正常,如气血在经脉正常流动。涩脉,具迟、短、细之象。为不足之脉,为阴脉。
《濒湖脉学》曰:“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参伍不调,如轻刀刮竹,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
涩脉细小而短,往来搏动迟滞而不流利,脉气散漫不聚。浮,有浮大中空之意,“气实血虚”。浮涩之脉见于趺阳,表示脾胃虚寒,中阳不足,故曰 “法当利下”。脾胃虚寒,水谷不消故下利。
“少阴脉” 指太溪脉,现在诸家多不提。王肯堂提出:少阴脉就是太溪脉。
现在的惯例,寸口之尺脉为少阴脉。从《伤寒论》当时的脉法常规,少阴脉当为太溪脉。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二者都很重要。肺主一身之气,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寸口。肺司呼吸。所以趺阳、寸口、少阴之脉,三大脉都很重要。
“少阴脉弦而浮”,少阴脉中有阴有阳。
此处之解,我不同意成无己注释的见解。成注曰:“少阴肾脉也,肾为肺之子,为肝之母,浮为肺脉,弦为肝脉,少阴脉弦而浮,为子母相生,故云调脉。” 太啰嗦,太绕弯子了。
我就认为,此处讲少阴脉中有阴有阳。因为少阴为阴阳水火之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而浮(阳脉)和弦(阴脉),体现了阴中有阳,故为 “调脉”“如经”。
“若反滑而数”,客热下焦,使血腐成脓,故曰 “知当屎脓”。大便中夹杂脓液。
若少阴脉弦而沉,可能见腹痛,下利,腰痛。因为两阴脉都见,可推之,为阴邪太盛。可见自下利等证。
第二十八条,辨风寒两伤营卫的脉象。
风寒之邪伤于体表,营卫首当其冲。风邪缓,其入浅,伤人也轻。寒邪阴凝,透过卫而伤营,其入深,伤人较重。营卫受风寒所伤,不能营养关节,关节疼得很,烦疼。当发其汗。
三纲鼎立。本条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伤寒论》这一部分,风寒外感的病理机制分伤卫、伤营、营卫两伤三个不同的程度。因此,后世伤寒家对于伤寒分证上出现了著名的三纲鼎立之说。本条就是此说产生的基础。唐代孙思邈,明朝方有执开此流派。治疗当发其汗,为总的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