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结证,能食,身体重,脉沉迟,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累累如循长竿”,累累,连连。循,切循、摸、抚,指下沉而强直。《内经》:“如循长竿,末梢为平。”
【体会】 如循长竿——硬也,强直之竿。末梢为平,长竿末梢是柔软的,有弹性的。学习时,要反复体会。是长竿而不是木棒。
沉而强直,为阴气盛于内,并内结。是正虚邪实之证。阴结为实证。
以下三段为虚证。第十、十一、十二条。
“瞥瞥如羹上肥”,如浮油,碗中装的羹汤。上面飘着浮肉,浮而空、飘之貌。瞥瞥与蔼蔼,相对而言,是对偶之法。蔼蔼,浮大而盛,阳气盛而内结。瞥瞥,浮轻,为阳气微。
浮脉体状诗和相类诗:
“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萦萦如蜘蛛丝”,萦萦与累累相对比而谈。累累:长强而直。萦萦:如蜘蛛丝一样细,很细,不滑利而滞。蜘蛛丝幅度很窄,很细。
对看是辨证方法之一。
“绵绵如泻漆之绝”,绵绵,即前大后细。与阳脉浮,阴脉弱有相似之处,主要在 “后细” 以候气。泻漆之绝,倾泻漆水到最后有那么一点小小的细丝,若有若无。这是对 “后细” 的描述。
对比于萦萦,萦萦就是细,细小,幅度很窄;绵绵,如泻漆之绝,前大后细。浮取脉大,沉取则细小至绝,若有若无似的。
绵绵与萦萦不一样,也是与前面 “阳脉浮,阴脉弱” 相似,但更重要,为血液亡失之病。
【体会】 用类比的方法,了解脉态,以达到了解脉的意义,真可谓煞费苦心矣。因为要逼真,要合于客观事物的特点。在语言上要使抽象的脉很具体。具体如蜘蛛网丝般细小;如泻漆之绝般前大后细,似有似无。
说明中医的脉是客观存在的。古人通过分析对比,认真观察,十分深刻、细致地体现了出来。要领会精神,体会余味之处。
【小结】 以上讲了脉的三大特点:定性,定位,脉态。阴阳定性,寸尺定位,用取类比象论脉态。
下面讲脉中歇止的特点。
第十三条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提要】 歇止脉中分阴阳。
【讲解】 “时一止”,偶尔一止。这种脉动过程中出现的止歇,还是有前提的。歇止,是脉的阴阳在至数上的体现。缓中一止,为阴,阴邪盛。数中一止,为阳,阳盛。这是用阴阳应于脉的快慢上。
“阴盛则结”,在缓中,偶尔出现一次停歇,叫结脉。
“阳盛则促”,在急疾、数中,偶尔出现一次停歇,叫促脉。
若在脉的歇止中不分阴阳,则辨脉的意义就不大了。
脉来迟缓主阴气盛,阴盛则阳虚。
结脉:主阴盛,在缓脉(一息四至)基础上出现止歇。阳虚,阳有时不能与阴相续,故在缓脉中偶出现一止。
促脉:主阳盛,脉来数急。阳盛则阴不足。阴虚,则阴不能与阳相续。
结脉与代脉都是缓中一止,特点比较如下:
结脉与促脉皆能自还。
【临床】 曾治洛阳招待所李义的姐夫,保定人。脉之,赶快叫他回家。因其脉代,缓中一止,且快慢不匀。后至家果死。
【体会】 仲景总结出这样一些脉是很不容易的。 因为那是一千七百多年之前,很不简单。
【小结】 脉搏动中的止歇要分阴阳。
第十四条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提要】 辨动脉的病机和证候。
第十五条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提要】 辨动脉的脉象和特点。
【讲解】 动脉的病机:阴阳气不和,“阴阳相搏”,阴阳互相搏击。阳来犯阴,阴来犯阳。如此相搏,总有一方先发展,对方才能来 “搏” 它。因此可知阴阳势必有强弱。
“阳动则汗出”,阳虚,不能固表,故动脉见于寸,并汗出;“阴动则发热”,阴虚,不能内守,故动脉见于尺,并发热;腠者,三焦元真相会之处,三焦阳气伤,故 “形冷恶寒”。
总之,动脉的产生是由于阴阳偏盛偏衰,阴阳不和所致。
动脉的特点、形态: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关上为寸,关下为尺。仅关上数急,上不见寸,下不见尺,不见头尾。动脉仅见于关上。
“厥厥动摇者”,厥是指:①脉很坚实有力;②脉有根,有根不移,不往寸尺而移动,仅在关上如豆。
这只得了一半。(整理者注:意为上面两句原文,只讲了一半)
其实,动脉寸关尺都可见到。脉数甚至带滑,但上、下不连贯,无头尾,仅见于本位(或寸,或关,或尺)。动而不移,厥厥坚搏。
动脉的特点是单见一部。
与滑脉数脉比较。滑数之脉,跳动有力,寸关尺三部都见。
滑脉:“流利辗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濒湖脉学》)
动脉:动而不移,就在那个部位。无头无尾,“无头无尾豆形团”(《濒湖脉学》)。
动脉主病:主痛,尖锐的疼痛;主惊,尤其是小孩。
【小结】 回顾一下前面十四条中都是阴阳不和,阴阳的偏盛偏衰所反映的脉象,都是以阴阳为纲。文章写到这里,一气呵成。很容易有这样一种看法,阴阳有没有无不和的时候,有没有阴阳没有偏盛偏衰的时候?
第十六条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提要】 辨平人和缓之脉。
【讲解】 此条为水到渠成之笔。
缓脉,为无病。为正常之脉,平和之脉,示阴阳相对等。“阳脉浮大而濡”,“阳脉” 指寸。阳脉,浮大而软。浮而大为阳有余。软、浮中有濡。软,和缓之象。
《濒湖脉学》濡脉体状诗曰:“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其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
“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为尺。也浮大而软,浮大为阳有余,浮中而濡软。
阳脉阴脉都浮大而软,表示人体阴阳平和,浮不太浮,沉不太沉,又不太快,又不太慢。
【临床体会】 临床中诊脉有七诊之法。
七诊之法即浮、中、沉、上、下、左、右。
凡看脉这七个方面都要仔细观察。
浮、沉可定部位,也可作阴阳对待。部位有了差别,就是病理反应。
上、下指寸尺,若阳动(即寸脉动)主汗出。
左、右指左右手;另外有个说法是左为人迎脉,右为气口脉。若气口脉大于人迎脉,为内伤病。
寸口脉阴阳相等,平和,为和缓之脉。阴阳气和者为缓。
李时珍《濒湖脉学》首先一开始就论浮脉。
有一本书叫《三指禅》,第一个论述的脉是缓脉。意思是你作为一个医者,若不知道正常之脉,又哪里知道反常之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