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讲 仲景脉法上篇辨脉法(三)

学习资料 2年前 (2023) ggt
0

1.举例说明阴阳盛衰的问题。

2.阴阳变化,数不胜数,条文中的寸、尺脉的变化只是假定而已。

寸是阳主之,寸是阳脉,阳在上。

尺为阴主之,尺为阴脉,阴在下。

寸口脉微,寸为阳位,见不足的微脉,反映了阳气不足。

【体会】 这条学了很有意思,学进去后很有意思。《金匮要略》中有脉弦微 “胸痹而痛” 的记载。脉微为阳虚,弦脉为寒盛,所以才有瓜蒌薤白白酒之用。学了这就是管用之事。仲景已告知寸微就是阳气不足。这就是学用结合,学了要会用是第一位的,学了会讲是第二位的。

【讲解】 因为阳虚、阴阳不平衡了。阳虚则阴盛,阴气因盛而得以上乘于阳中,阴寒之邪乘加在阳虚的机体上,所以出现了洒淅恶寒的表现。以阴乘阳,故洒淅而恶寒也。

尺弱,尺为阴位,尺脉弱而无力,阴气不足。因为阴不足,所以阳气得以下陷于阴中。阳加于阴则发热。临床上,下午发热之虚热者都尺脉弱。

乘、从,阴气上犯叫 “乘”,阳气下陷叫 “从”。

在这里,仲景不是论阴阳的局限性,而是论阴阳的辩证关系。
所以,仲景以阴阳为纲,这是一层,关键的一层。阴阳为病,互相影响的辩证认识是更重要的。医生对病有这样一种辩证法的认识,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从这一条再回头看第一条的意思,就更清楚了。

这个病,并非指外感病,是指人体自身的阴阳不调,所以才有阴阳从乘之变,属杂病范畴之内。

【小结】 将前面三条联系起来看,三条都在论阴阳。

第一条,从脉的有力与否辨阴阳;第二条,从脉的浮、沉辨阴阳;第三条,从脉的寸、尺辨阴阳。

第四条 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第五条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第六条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第七条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提要】 论营卫阴阳虚衰的脉象。

【讲解】 营卫的虚衰在脉上怎么分?先复习营卫之生理。
营属阴,为血之气。营在内,主阴,是血中之气,主内,主里。经曰:“阴在内,阳之守也。” 指营阴作为卫外之气的源泉,守于内,巩固内力。卫属阳,主外。经曰:“阳在外,阴之使也。” 卫阳在外,抵御外邪,使 “卫外而为固也”,起强固体表的作用。

营卫各有特点,两者互相协助、制约。由于卫外,营才得以内守;由于内守,卫阳才得以固外。

【讲解】 假如卫虚,卫阳之气浮散于外,不能固护体表,不能固密腠理。所以脉浮而无力。卫不外固,皮腠开了,所以汗出,并且出得多如流珠。

假如营虚,阴弱于内,所以脉来沉弱。营气虚,血也虚了。营是血中之气。血虚则阴脉失其濡养,所以筋脉拘急。

以上四、五、六条,说明了荣气虚、卫气虚的的证候。

仲景何以在此言营卫呢?大家要体会体会。阴阳应象,从辨脉法方面来讲,阴阳要应脉。脉要反映营、卫、气血、脏腑的阴阳。因为仲景是以脉、脏腑、经络、气血作为其辨证的物质基础,所以营卫在《伤寒论》中,尤其在太阳篇,有丰富的内容。仲景讲营卫之阴阳是很有系统的。

第七条,烧针发其汗,所以更助阳,更伤了血液,是一种错误的治疗。
复习上一节课,讲的阴阳从、乘:阴阳偏盛偏衰,阴阳不和。阳虚,阴气上乘阳位;阴气不足,阳气下陷阴中。不论从、乘,总由阴阳不和所致。

阴阳应象,应于浮、沉,也应于尺、寸,现在由应于浮沉来反映营卫的失调。

营卫不和有三种情况:一因外感,卫弱营弱,脉无他病;二因内伤,与风邪无关;三是《辨脉法》的营卫不和有其特色,有其新内容。

阴阳营卫的虚衰以及其病理特点。营卫为什么加阴阳二字?因为有营阴、卫阳的不同。

营属阴而主内,主守,守于内而支持外面。卫属阳而主外,卫外,卫外而保护里面。所以在生理上二者相互支持、相互协调。营卫之气协调,则人身体表能抵御外邪,能调和体内的阴阳平衡。

如果卫虚、衰,虚到了衰的程度。阳浮于外,脉浮而无力。浮脉主表,为阳脉。无力代表其虚。

临床时切脉,既讲脉位,又讲脉象,还看脉之有力、无力。临床上要体会力度,有力、无力体现了虚实。

卫虚不能外固,皮腠开合失司,包括玄府、毛窍功能失常。卫不固外,不能秘阴,不能固摄住营阴之液,因此汗出如流珠。汗生于阴而出阳。
营气不足,阴虚于内。所以脉沉无力,弱。营为血中之气,也能促进血液的衍生。营微,营气不能生血,血就虚。营血虚卫气就受影响。营血虚,筋脉失于濡养,出现筋脉拘急之变。此时营失濡,卫失煦。论中桂枝加附子汤意亦如是。发病必影响阴阳营卫双方。

本篇第四~七条,补充了营卫不和,营卫虚衰的脉象和证候。现在一谈营、卫、气、血,只讲气血,而不讲营卫了。

治疗:筋脉拘急当补血、养血。温通卫气以缓急。

误治:误用烧针劫汗之法,将血虚筋急误辨为阳虚寒凝,而用火攻之法,太阳篇116 条说:“……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

所以误用烧针火法后,更伤荣,“则血流不行”,更助阳,使人烦躁不安,“更发热而躁烦也”。

【体会】 中医临床疗效,得力于医者理论水平的提高,要反复的学习,多读多思考,熏陶日久,产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临床辨证时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提高了辨证水平。

【小结】 阴阳为纲,为定性;寸尺之辨,为定位。

下面,接着讲脉的类比,取类比象。通过类比来体会脉的特点。

第八条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第九条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第十条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第十一条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第十二条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提要】 通过取类比象来体会脉的特点。

【讲解】 第八、九条追述第二条阳结、阴结的内容。此仅讲脉,前面已讲述了证。阳结,不大便,能食,脉浮数。脉浮数如何理解?此进一步说明浮数之脉:“蔼蔼如车盖”,让你去深入体会。想象一下:车水马龙,冠荡往来,车盖上下浮动,阳盛之貌。

释:车盖,古代马车上用以遮日蔽雨的盖,在山西博物馆内可见。蔼蔼,扬盛之貌。此体会浮数之脉,浮大,脉来涌盛之貌。

阳盛和阳结又不同。阳结是阳不但盛并令气机不行而结于内。

李培生老师认为,蔼蔼较浮数要过之,要浮大而盛。

《濒湖脉学》曰:“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

可知阳结之脉不光是浮,单纯的浮较轻,而阳结之脉蔼蔼,浮而有力,浮大涌盛。

版权声明:ggt 发表于 2023-01-08 14:24:37。
转载请注明:刘渡舟讲 仲景脉法上篇辨脉法(三) | 我的学习信息记录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