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讲 仲景脉法上篇辨脉法(二)

学习资料 1年前 (2023) ggt
0

3.反看法:脉与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变化。阴阳消长,脉也可以随其气血阴阳的消长而消长。可能向其对立面转化。这一点很有临床意义。这种从反面来观察疾病变化的方法叫反看法。

4.平看法:见浮脉,并于浮中见大脉、数脉。即阳脉中又见阳脉,阳脉加阳为纯阳。纯阳者,阳盛也,阳盛必伤阴。阳盛阴虚的病可能要出现阴愈虚之变。

见沉脉,并于沉中见涩、弱等阴脉,阴上加阴为重阴。阴盛,则必有阳虚之变将至。

5.互看法:两方面都要看。例如阳脉现,当细心体察其中是否夹杂有阴脉,浮而弱、浮而涩等。阳中有阴,其阴邪之气早已伏于阳脉之中了。发展下去,将有亡阳之变。因为伏藏于内的阴气滋长起来,可伤阳,所以治疗时应当扶阳。

如果脉沉而大,阴中有阳脉,阴中有伏阳,阳邪下陷于阴分之中,阳邪不去则有劫阴之患。所以当在治疗中兼滋阴。

【小结】 联系证候来看待、来对待产生的脉象,所以主病时有两个方面问题,反看和互看。

反看:脉会变,随正邪消长而变。从反面看待病和脉,会向着反面的方向发展。

互看:证不向相反方向发展,而是叠加。阳加上阳,阴加上阴。
3.反看法:脉与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变化。阴阳消长,脉也可以随其气血阴阳的消长而消长。可能向其对立面转化。这一点很有临床意义。这种从反面来观察疾病变化的方法叫反看法。

4.平看法:见浮脉,并于浮中见大脉、数脉。即阳脉中又见阳脉,阳脉加阳为纯阳。纯阳者,阳盛也,阳盛必伤阴。阳盛阴虚的病可能要出现阴愈虚之变。

见沉脉,并于沉中见涩、弱等阴脉,阴上加阴为重阴。阴盛,则必有阳虚之变将至。

5.互看法:两方面都要看。例如阳脉现,当细心体察其中是否夹杂有阴脉,浮而弱、浮而涩等。阳中有阴,其阴邪之气早已伏于阳脉之中了。发展下去,将有亡阳之变。因为伏藏于内的阴气滋长起来,可伤阳,所以治疗时应当扶阳。

如果脉沉而大,阴中有阳脉,阴中有伏阳,阳邪下陷于阴分之中,阳邪不去则有劫阴之患。所以当在治疗中兼滋阴。

【小结】 联系证候来看待、来对待产生的脉象,所以主病时有两个方面问题,反看和互看。

反看:脉会变,随正邪消长而变。从反面看待病和脉,会向着反面的方向发展。

互看:证不向相反方向发展,而是叠加。阳加上阳,阴加上阴。
【提要】 本条举阳结、阴结为例,仍以阴阳为纲,以脉之浮、沉论阴阳。

【讲解】 结,固也,凝结成实,实也。

1.阳结,阳气凝结得重,最盛。阳气偏盛,不得阴气而杂合之,得不到阴气的杂合,产生阳结。正常情况下应该是阴阳相杂。

从脉上体会,“脉浮而数”,阳脉也。

症状:“能食”,阳热盛,阳热能消谷,故能食。“不大便”,阳热结于内,里实也。

病机:阳气偏盛,阴气不能调和。

2.阴结,阴气偏盛,得不到阳气的杂合。

“脉沉而迟”,阴脉也。

“不能食”,阴寒不消谷,阴盛阳虚的一个表现。“身体重”,阴邪重,阴气有余。阳不得布散温运之,故 “大便反硬”。

病机:阳虚不化,阳气不照之,津不化。阴气得不到阳气杂合之,故结,即津不化。

3.临床实用价值
以大便为主要命题。大便秘结有阴结、阳结的不同。怎么区别不同呢?从脉证来区分。阴结:脉沉迟,伴身重,不能食,大便硬。津液不还,为阳气不照之证。(整理者注:正常情况下太阳离照天空,地上阴霾自散。若阳气虚怯,则为 “阳气不照”,故阴失运化,不能正常输布肠道,即 “津液不还”)。阳结脉浮数,伴能食,不大便,为阳气固结于内之证。

治法也不同:遵照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精神。阳结治以泻热破结,清润之法。阴结治以温阳散结,通阳以行津液之法。

反之,若不从脉上来辨明阳结、阴结。一见便秘都用治阳热之法通治,必然犯寒热不分,虚实不辨的错误。足见其辨脉的重要。

曾治一病人,诊得脉弦,苔白腻,大便不下,予小柴胡汤而下。

4.十七日、十四日当剧

对此说法颇多,诸家观点不太一致。因此应该客观一点,要活看。

阳结何以七日愈?中医讲数,五、七为奇,奇为阳数。偶为阴数。十四日为偶数,为阴数。但也有不同看法,认为阳热病见了奇数,阳病更盛;阴结病见了阴数,阴邪更盛。

成无己认为,阳结为火,十七日传少阴水,水能制火,火邪解散则愈;阴结属水,过十四日传阳明土,土能制水,水邪解散则愈。成注曰:“论其数者,伤寒之病,一曰太阳,二曰阳明,三曰少阳,四曰太阴,五曰少阴,六曰厥阴。至六日为传经尽,七日当愈。七日不愈者,谓之再传经。言再传经者,再自太阳而传,至十二日再至厥阴为传经尽,十三日当愈。十三日不愈者,谓之过经,言再传过太阳之经,亦以次而传之也。阳结为火,至十七日传少阴水,水能制火,火邪解散,则愈;阴结属水,至十四日传阳明土,土能治水,水邪解散,则愈。彼邪气结甚,水又不能制火,土又不能治水,故当剧。《内经》曰: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也。”

【体会】 时间对疾病的病程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机械套用,要客观地对待,不要钻牛角尖。

【小结】 本条内容有所变化,但仍不离阴阳。

第三条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提要】 本条主要内容,是论阴阳盛衰,在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下而发生的阴阳从、乘之变,以及从阴阳从、乘之变来辨阴阳的关系。

【讲解】 仲景针对阴阳从、乘之变,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说明。
1.举例说明阴阳盛衰的问题。

2.阴阳变化,数不胜数,条文中的寸、尺脉的变化只是假定而已。

寸是阳主之,寸是阳脉,阳在上。

尺为阴主之,尺为阴脉,阴在下。

寸口脉微,寸为阳位,见不足的微脉,反映了阳气不足。

【体会】 这条学了很有意思,学进去后很有意思。《金匮要略》中有脉弦微 “胸痹而痛” 的记载。脉微为阳虚,弦脉为寒盛,所以才有瓜蒌薤白白酒之用。学了这就是管用之事。仲景已告知寸微就是阳气不足。这就是学用结合,学了要会用是第一位的,学了会讲是第二位的。

【讲解】 因为阳虚、阴阳不平衡了。阳虚则阴盛,阴气因盛而得以上乘于阳中,阴寒之邪乘加在阳虚的机体上,所以出现了洒淅恶寒的表现。以阴乘阳,故洒淅而恶寒也。

尺弱,尺为阴位,尺脉弱而无力,阴气不足。因为阴不足,所以阳气得以下陷于阴中。阳加于阴则发热。临床上,下午发热之虚热者都尺脉弱。

乘、从,阴气上犯叫 “乘”,阳气下陷叫 “从”。

在这里,仲景不是论阴阳的局限性,而是论阴阳的辩证关系。

版权声明:ggt 发表于 2023-01-08 13:56:39。
转载请注明:刘渡舟讲 仲景脉法上篇辨脉法(二) | 我的学习信息记录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