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
本病是发生于皮脂溢出活跃部位的一种慢性炎症皮肤病。本病又称脂溢性湿疹。中医根据本病的发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发于面部者称“面游风”,发生于眉间者称“眉风癣”,发于胸腋部者称“钮扣风”等。本病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所致的皮肤继发性炎症。大量增多的皮脂通过原来存在于皮肤上的非致病微生物如座疮棒状杆菌等作用,而分解出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引起炎症。
本病好发于多皮脂、多汗及多毛的部位,往往局限或开始于头皮,皮损呈暗红色或黄红色斑状,表面油腻性鳞屑或痴皮。皮损首发于头皮随着病情加重,皮损可扩展至面部、耳后、腋窝上胸部、肩脚部、脐窝、耻骨部、腹股沟,甚至皮损可扩展到全身。在多皮脂、多毛、多汗部位容易发病。以成人与婴幼儿多见。
(病因概述)
本病是一种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青壮年的头面部,多因内蕴湿热上蒸或阴虚血亏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临床特点)
可分干性和湿性两类
干性: 皮肤干燥呈糠砒状鳞屑,头发干燥、癌痒,并伴有脱发
湿性: 皮疹大小不等,有油腻性鳞屑的黄红色斑片渗液,癌痒。严重时头皮覆以油腻性污秽,痴皮有臭味。
本病病程缓慢,可先局限于头面部,后逐渐扩展至邻近皮肤及其他部位。
(中医病名
白屑风,面游风,眉风癣,纽扣风。
(精)
方药1:苦参、当归各9克。
主治:脂溢性皮炎
用法:上药共水煎服,每日己截图(Alt + A)
方药2:鲜姜250克
主治:脂溢性皮炎
用法:将姜捣烂,用布包拧取姜汁盛杯内,再用10%盐水1000毫升洗净患处,擦干,然后用棉签蘸姜汁反复涂搽,直到姜汁用完为止。每周一次,连用2~3次即愈。
方药3:大黄、硫黄各等份
主治:脂溢性皮炎。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饱和石灰水加之1000毫升,外搽患处。
方药4:王不留行、香白芷各等份。
主治:脂溢性皮炎。
用法:将上药研末,外搽患处。
方药5:猪胆1只。
主治:脂溢性皮炎。
用法:将胆汁倒入半盆温水中,搅拌后洗患处。
方药6:大黄100克,冰片20克,食醋250克。
主治:脂溢性皮炎。
用法:将上药置于密封瓶中浸泡7天,待变成深棕色后外涂。
方药7:王不留行60克,苍耳子30克,明矾12克。
主治:脂溢性皮炎。
用法:上药煎水洗头,每次洗20分钟,3天洗1次。
方药8:冬虫夏草60克,白酒240克。
主治:脂溢性皮炎、圆形脱发、神经性脱发、小儿头发生长迟缓。
用法:冬虫夏草浸入酒内7昼夜备用。用牙刷拈酒外戮1~3分钟、
早晚各1次。
方药9:苦参90克,野菊花15克,白鲜皮9克。
主治:脂溢性皮炎。
用法:上药加水煎沸,去滓。用药液趁热洗头。
方药10:黄丹、紫菀各等份(为末。)
主治:脂溢性皮炎。
用法:每服6克,日2服,陈酒下。
方药11:羖羊胫骨(为末。)
主治:脂溢性皮炎。
用法:鸡子白调服。每日以白粱米泔洗之,3日效。
方药12:牛蒡叶、皂荚各适量。
主治:脂溢性皮炎。
用法:牛蒡叶捣汁,熬膏涂之,次晨以皂荚水洗去。
方药13:瓦松。
主治:脂溢性皮炎。
用法:上药曝干,烧灰淋汁,热洗。
方药14:附子90克,桑根白皮、蔓荆子各250克。
主治:脂溢性皮炎。
用法:将上药水煎外洗。
1泻黄散加味
[药物组成]黄苓、山植、防风各 15g,荆芥、焦栀子、皂角刺、霍香各 10g,意仁30g,土苓、生石膏各 20g,甘草 6g.[随症加减]毒热重者加野菊花、金银花、茵陈各15g;湿重者去石膏,加炒白扁豆、半夏各 10g,陈皮 6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0日为1个疗程
[功效]清胃泄热、除湿祛脂。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1 例,治愈 23 例,好转 15 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达 92.68%
[经验心得]本病属中医“面游风”“面上风”等范畴,其发生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因素,内因恣食肥甘油腻,辛辣酒类炙煿之品,使脾胃运化失常,湿困中焦,郁而化热;外因感受风湿热邪以致湿热雍滞于中焦脾胃,使其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热熏蒸于颜面、头皮、耳后等而发。加味泻黄散由霍香、栀子、防风、石膏、黄苓、荆芥、意仁、土获苓、山植、皂角刺、甘草组成方中石膏辛甘寒直入脾胃以清其热,栀子苦寒以泻其火:防风升散脾中伏火,与石膏、栀子配伍合用使之清降而不伤脾胃之阳并散解伏积之火:董香芳香醒脾以振奋脾胃气机,并助升散脾中伏火;黄琴清热泻火解毒;荆芥散风止痒、宣毒透疹,意仁、土获苓、山橙清热解毒、消食化积、除湿祛脂:皂角刺活血消肿搜风止痒;甘草泻火和中而调诸药。诸药和用,共奏清泻脾胃实火之功,使之中热得泄,伏火潜消,诸症随之而退。
[方剂出处]钟江泻黄散加味治疗脂溢性皮炎 41 例疗效观察,浙江中医杂志,2007,42(8): 454
2.萆薢渗湿汤
[药物组成]萆薢 15g,茵陈 30g,布渣叶 12g,获苓 15g,牡丹皮15g,赤芍10g,荆芥12g,防风12g,蝉蜕6g,甘草 3g[随症加减]湿偏胜加生惹仁30g,泽泻12g;大便干加大黄10g,桃仁12g;湿热俱盛加黄 12g,黄柏10g[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30m1,分2次服。配合外用颠倒散(硫黄、大黄)用温水调至糊状,涂于患部。每次敷20~30min每日2次。以上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2个疗程[功效]清热利湿、疏风活血。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0 例。治愈19 例,显效 16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
治验:李某,女,19岁。2006年4月就诊。面颊、口周、下颌部弥漫性红斑1年,上覆油腻性鳞屑,轻度痒,反复发作口中黏腻不爽、纳眠可,小便黄,大便 2~3 天1行,较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西医诊断为脂溢性皮炎,中医诊断为白屑风辨证属脾胃湿热证。予清热利湿、疏风活血中药口服,颠倒散外敷,1个疗程后皮损变淡,痒减轻。2 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皮疹完全消退。随访半年无复发,临床痊愈。
[经验心得]明·《外科正宗》说:“白屑风多生于头、面、项发中,初起微痒,久则渐生白屑,叠叠飞起,脱之又生,此皆起于热体当风,风热所化”,具体描述本病的症状及病因。白屑风多表现为湿热偏盛,由于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其初起多有风邪侵袭,病久则常兼血瘀,脾胃湿热是其主要病机。该病病程缓慢,易反复发作。故其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兼以疏风活血。萆薢渗湿汤加减方以萆薢、茵陈布渣叶、茯苓清热利湿;荆芥、防风、蝉蜕疏风止痒;牡丹皮赤芍凉血活血祛瘀:甘草调和诸药。中药外洗方颠倒散中的硫黄大黄,有解毒杀虫止痒的作用。故中药内服加颠倒散外敷治疗脂溢性皮炎能取得较好疗效。
[方剂出处]王丽,等中药内服加颠倒散外敷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脾胃湿热证40例疗效观察.四川中医,2008,26(5):103
3.土茯苓薏苡仁汤
[药物组成]土茯苓 30g,生薏苡仁 30g,蝉蜕 10g,牡丹皮15g,丹参20g,生地黄20g,赤芍 15g,白鲜皮 15g,地肤子 15g生甘草 5g。
[随症加减]便秘者加生大黄 10g(后下);脱屑多者加何首乌15g,白芍15g;伴疮者加蒲公英20g,白花蛇舌草 20g[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0日为1个疗程配合外用颠倒散:大黄、硫黄等量研末,过120目筛备用。于每晚清洁面部皮肤后,用纯净水调适量颠倒散成糊状,均匀敷于患处,30min后清洗,每晚1次。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疏风活血。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0例,治愈 11例,显效14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
治验:张某,男,32岁。2006 年9月7日就诊。面部红斑、丘疹、覆盖油腻性鳞屑伴癌痒反复发作1个月余,伴口干,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查体:前额、面颊、口周片状暗红色斑丘疹界限清楚,上覆有油腻性鳞屑。西医诊断:脂溢性皮炎;中医诊断:面油风(湿热蕴结)。宗清热解毒、祛风利湿之法,土获哎仁汤治之。处方:土获苓 30g,生意仁30g,蝉蜕 10g,牡丹皮 15g,丹参20g,生地黄 20g,赤芍 15g,白鲜皮 15g,地肤子15g,生大黄 10g(后下),生甘草 5g。每日1剂,每次 100ml每日2次,口服。配合外用颠倒散,每日 1次。7剂后皮脂明显减少,瘙痒明显减轻。4 周后皮损基本消失,皮脂分泌基本正常[经验心得]复方土茯苓薏苡仁汤重用有清热解毒利湿功能的土获苓、惹故仁;地肤子清热解毒:蝉蜕、白鲜皮清热祛风;生地黄、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丹参活血祛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祛风止痒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患者湿热偏盛的体质,取得较好的效果。中药外治方颠倒散中的硫黄、大黄,有解毒杀虫止痒的作用,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及油脂的分泌,缓解痛痒。
[方剂出处]邓燕,土获苓意故仁汤配合外用颠倒散治疗面部股溢性皮炎30例的疗就观察 由站材808